随着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生物多样性面临加速丧失等威胁。物种能否适应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足够的遗传变异。然而,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物种自身的遗传多样性,往往忽视了渐渗杂交的作用,即不同物种通过基因交流,获得 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潜在作用的新 ...
11月14日,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本次下行返回的科学实验样品涉及26个实验项目,包括9种生命类实验样品、32种材料类实验样品和3种燃烧类实验样品,总重量约46.67公斤。其中,生命类实验样品小鼠着陆后开展了现场 ...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山东大学、云南大学,通过分析嫦娥六号返回的月球南极—艾肯(SPA)盆地月壤样品,首次发现了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为月球表面存在强氧化性物质提供了直接的样品证据。这一发现改变了传统认知中月球表面处于极端还原环境的观点,为破解月球表面磁异常与大型撞击事件的成因提供了关键线索。 氧化还原作用在行星形成演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与地球不同,月球内部的氧逸 ...
近日,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海外研究基地(以下简称海外基地)联席理事会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海外基地理事长何宏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过去,对太阳磁场的观测以分辨率为第一追求,对测量精度重视不够,国际上的大口径太阳望远镜测量精度普遍在100高斯量级。随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学界逐渐认识到,太阳上的弱磁场研究同样重要,只重视分辨率远远不够,不光要“看得更清”,还要“量得更准”。
11月16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发布两项科学成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团队通过观测发现,黑洞吸积驱动的微类星体是银河系中强大的粒子加速器,能够将质子加速至拍电子伏(PeV)能段;宇宙线质子能谱“膝区”显现超出预期的高能组分,黑洞正是其最可能的候选源天体。此次发现不仅揭示了宇宙线起源的关键机制,也为理解黑洞系统的极端物理过程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除实验小鼠是在着陆后现场开展初步研究外,斑马鱼和金鱼藻、涡虫、脑类芯片等生命类实验样品已于11月15日凌晨全部运抵北京并交付给相关科研团队。科学家后续将开展生命类细胞样品转录组测序、蛋白组学检测,材料类实验样品的组织形貌、化学成分测试分析等研究。
2015年盛夏,实验室的闷热被一声兴奋的呼喊声打破。“老师,结果重复出来了!”一位刚入学的研究生举着报告冲进马大为的办公室。这位学生发现,草酰二胺分子的催化活性远超第一代催化剂氨基酸分子,仅需少量就能让反应高效进行,大幅降低了催化剂的使用成本。马大为 ...
科学家从一头在西伯利亚保存了数千年的猛犸象体内发现了RNA。研究表明,在适当条件下,可以从5万年前的动物身上提取RNA,这为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开辟了一扇新窗口。相关研究11月14日发表于《细胞》。
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侯建国出席会议并交流学习体会,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主持会议,六个专业学部常委会主任和院士代表参加会议。
2024年,嫦娥六号首次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集并带回月壤样品,研究团队在其中首次发现了微米级赤铁矿,通过微区电子显微谱学、电子能量损失谱和拉曼光谱等技术联用,确认了赤铁矿颗粒的晶格结构以及独特的产状特征,证实其为月球原生矿物而非后期污染。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本次下行返回的科学实验样品涉及26个实验项目,包括9种生命实验样品、32种材料实验样品和3种燃烧实验样品,总重量约46.67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