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面入口乘上缆车,沿斜井隧道缓缓下行,伴随鼓风机的持续轰鸣,约15分钟后,记者抵达一个宽敞明亮的地下空间。这里位于地下700米深处,正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所在地。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麓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平均海拔约3750米。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观测条件,这一人口仅约3万人的高原小县已成为中国深空探测的重镇,众多“追光”“问天”的科技工作者聚首于此。大国重器眺望深空探寻宇宙奥秘,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视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张诗淮团队与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吴顺川合作,首次揭示了岩石在远低于破裂强度的低应力蠕变条件下,从微观破裂缓慢演化到宏观失稳的全新物理机制。这一发现为破解岩石“亚临界破裂”难题提供了精准的“力学解码器”,并为理解地震成核、地壳应力演化等地质过程奠定了关键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这是中国岩石力学领域率先在该刊发表的聚焦岩石破裂物理机制的研究成果。
初冬的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内暖意融融。18位来自数学、力学、航天、生命科学等不同领域的院士,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召开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各抒己见、碰撞思想。
随着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生物多样性面临加速丧失等威胁。物种能否适应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足够的遗传变异。然而,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物种自身的遗传多样性,往往忽视了渐渗杂交的作用,即不同物种通过基因交流,获得 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潜在作用的新 ...
研究团队在嫦娥六号月壤中首次发现了微米级赤铁矿,通过微区电子显微谱学、电子能量损失谱技术和拉曼光谱等技术联用,确认了赤铁矿颗粒的晶格结构以及独特的产状特征,证实其为月球原生矿物。
11月14日,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本次下行返回的科学实验样品涉及26个实验项目,包括9种生命类实验样品、32种材料类实验样品和3种燃烧类实验样品,总重量约46.67公斤。其中,生命类实验样品小鼠着陆后开展了现场 ...
11月16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发布两项科学成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团队通过观测发现,黑洞吸积驱动的微类星体是银河系中强大的粒子加速器,能够将质子加速至拍电子伏(PeV)能段;宇宙线质子能谱“膝区”显现超出预期的高能组分,黑洞正是其最可能的候选源天体。此次发现不仅揭示了宇宙线起源的关键机制,也为理解黑洞系统的极端物理过程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过去,对太阳磁场的观测以分辨率为第一追求,对测量精度重视不够,国际上的大口径太阳望远镜测量精度普遍在100高斯量级。随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学界逐渐认识到,太阳上的弱磁场研究同样重要,只重视分辨率远远不够,不光要“看得更清”,还要“量得更准”。
除实验小鼠是在着陆后现场开展初步研究外,斑马鱼和金鱼藻、涡虫、脑类芯片等生命类实验样品已于11月15日凌晨全部运抵北京并交付给相关科研团队。科学家后续将开展生命类细胞样品转录组测序、蛋白组学检测,材料类实验样品的组织形貌、化学成分测试分析等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海外研究基地(以下简称海外基地)联席理事会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海外基地理事长何宏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5年盛夏,实验室的闷热被一声兴奋的呼喊声打破。“老师,结果重复出来了!”一位刚入学的研究生举着报告冲进马大为的办公室。这位学生发现,草酰二胺分子的催化活性远超第一代催化剂氨基酸分子,仅需少量就能让反应高效进行,大幅降低了催化剂的使用成本。马大为 ...